在安徽合肥肥东撮镇镇有个宣坝村,史名宣家坝。村里大部分人都姓宣,宣姓是当地一个大姓,人口一万多人。熟悉宣坝的人都知道,因过去那里有个四百多亩面积的大塘名叫宣坝大塘,对周边的农田进行灌溉,是当地的母亲塘。随着近年来城镇化建设发展,大塘逐渐被一栋栋高楼所占用,如今宣坝大塘已没有昔日的风貌,宣坝大塘成为当地一代人的回忆。
关于宣家坝的历史,鲜有人知。据当地宣氏宗谱(清)记载,早在明朝洪武年间(1368年),宣氏始祖宣德成携两兄弟从繁昌为躲避兵乱来到了合肥东乡,见大塘水域面积广阔,便在塘的西边定居下来,繁衍生息,后筑坝引水灌溉农田,因村庄居民多姓宣,故称为宣家坝。
合肥县志(清.嘉庆)记载,宣家坝,在撮城(今撮镇)南三里,灌田千余亩,可见当时宣家坝的水域面积。而围着坝周和店埠河之间的农田叫宣家圩,根据合肥县志记载,宣家圩,在城东(合肥城)四十里,民屯田约二百石(一百二十斤为一石)。
宣家坝在历史上不仅承担着农田灌溉,调控洪灾,还为当地人才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。1947年,原国民党卫立煌部队野战军团长宣恒奎回乡后见家乡教育落后,适龄儿童上学困难,必须兴办教育培养人才才能改变落后的状况。1947年冬,在宣恒奎的号召组织下,在宣氏祠堂创办了“薇墀小学”,聘请族内有学识的先生当老师,用宣坝大塘的水面资源养殖鱼蟹,解决办学资金问题。1955年因当地教育规划,薇墀小学和袁官桥小学合并,更名为先锋小学,后为撮镇第二小学。
因水而兴,宣家坝不仅仅是宣氏家族的风水宝地,1970年,安徽省石油勘探公司也将总部落户宣坝,不仅解决当地居民的就业问题,还提高了居民家庭收入。
如今,那些历史上曾从宣家坝迁移到外地的子孙后裔,也纷纷来寻找宣家坝,寻根溯源,宣家坝正成为一个根的符号,正在被一代一代相传。